[尼泊爾 ‧ Kathmandu ‧ 口罩的記憶]
  
 相信今天不少人吃了PM2.5的苦頭,容易過敏如我,今天流著鼻水起床,一出門就開始眼睛痛、喉嚨異物感,朋友送我一個活性碳口罩,但已經來不及了,整天仍擺脫不了鼻水與乾咳。
   
 這讓我想起去年在加德滿都的流鼻水回憶,在這個古老城市,除了大大小小、數量密集的神廟,另一吸引我的風景,是街上為數不少的口罩小販。
  
 第一張照片是加得滿都的夕陽,看起來像是籠罩在薄霧中,迷濛浪漫。事實上,這層薄霧狀的東西,其實是每年在加德滿都谷地帶走1600條性命的嚴重空氣汙染。2014年,耶魯大學的環境績效指數(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, EPI) 全球評比,將加德滿都評為世界汙染第二嚴重的城市。
  
 去年11月在加德滿都,我每天都會從下榻的Thamel區走到外環道Ring Road搭公車到處逛逛,招呼點在Balaju Sohrakhutte Sadak路與Ring Road交叉口,過橋後就會看到一群人在那裡等車。公車上寫的站點往往是尼文,但尼泊爾人很熱心,將想去的地點告訴旁邊等車的人們,大家都會幫忙留意。
  
 當時Ring Road在進行修路工程,尼泊爾基礎設施不佳,首都加德滿都亦然,由於大型機具很有限,不少路段,仍是當地人一鏟一鍬刨起舊路面,以背簍把柏油塊背到一個集中點,由小山貓運走,再鋪新柏油。這樣的效率,一段路不知道要鋪幾個月,也會讓整段路塵土飛揚。
  
 修路當然不是加德滿都空氣汙染嚴重的原因,現代化、人口飆升(目前200萬)、交通與行政怠惰才是。林立磚廠排放的廢氣推波助瀾,海拔1350米的河谷地形讓汙染物無法散去。根據尼泊爾籍耶魯大學學生Anobha Gurung研究,這裡的空氣懸浮微粒PM10是世界衛生組織規範的3倍,細懸浮微粒PM2.5也非常非常高。
  
 就像台灣大型活動場合就會出現烤香腸攤一樣,只要有地方修路,那裡就會出現口罩小販。布製口罩很厚實,有傳統的黑色,也有因應女性設計的可愛小花造型,能有效攔下空氣中飛散的泥塵。當以雙手、披肩掩鼻的人們忍無可忍,就是小販獲利的時機。這樣的口罩經濟,讓人有點感傷。
  
 今年,台灣的環保署與教育部共同擬訂一個空汙停課標準,PM10達到每立方公尺500微克以上,或PM2.5達350微克以上,各縣市就能研擬停課。這個標準一出,被環團批評門檻過高,根本達不到,要求下修。但在加德滿都的交通尖峰時段,空氣中的PM10濃度就是每立方公尺500微克,每天至少會達到兩次台灣的停課標準。加德滿都有70萬輛公車、汽機車滿街跑,上下班時滿街的引擎、喇叭聲與黑煙臭味讓我印象極為深刻。雖然我外出時都會戴口罩,每天晚上回到hostel,擤出的鼻水都是黑的。
  
 停電在加德滿都司空見慣,平均每天停8到12小時,甚至有人開發一款APP,下載後能掌握加都停電時間。抵達加德滿都第一天已入夜,剛好遇到停電,在一片霧霾構成的濃霧中,車燈繪出擁擠的汽機車輪廓。
  
 由於印度不滿尼泊爾於今年9月頒布的新憲法,對尼泊爾進行邊界封鎖,限制物資運入尼國,以往每日300輛的運油車,現在只剩個位數。街上轟隆隆的摩托車車流,變成在加油站排隊等油的人龍,或轉往油價是台灣5倍的黑市。多數負擔不起高油價的人們,家庭沒有燃油煮飯,校車無法帶孩子上學,救護車無法載送傷患,救命藥品無法補給,產業停擺,上街抗議。
  
 現在加德滿都的車流想必少了很多,空氣品質或許也好了一點,但對這個正努力從地震重創中站起來的國家而言,因邊境封鎖減緩的空汙,意味更糟糕的災難。
  
 參考資料:
 Kathmandu chokes beneath a blanket of pollution
 http://www.theguardian.com/…/kathmandu-pollution-modernisat…
 天災人禍 封鎖中的尼泊爾震後重建
 https://theinitium.com/art…/20151127-international-Nepaloil/
 現代奴隸制── 尼泊爾磚廠是怎樣的地獄
 http://wknews.org/node/137
 窒息在加德滿都
 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…/colum…/art/20150323/19085826